铁窗之外的摆渡人
暮色像一团浓墨坠入地平线时,老周总习惯把囚车停在监狱后门那棵梧桐树下,树叶间隙漏下的光斑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动,仿佛某种特殊的勋章,作为这座高墙内的专职司机,他的工作日志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抓捕记录,却载满了比任何刑期都更漫长的人生片段。
清晨五点的闹钟永远准时划破寂静,当其他职员还在梦乡徘徊,老周已经套上洗得发白的藏蓝色制服,仔细检查轮胎气压和刹车系统,他知道这辆银灰色面包车不只是交通工具,更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——一端是即将崩塌的人生,另一端或许是重生的微光,车载音响里流淌着轻柔的钢琴曲,这是他对抗压抑氛围的秘密武器。
押送犯人就医是最常见的任务,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午后,重刑犯李强突发急性阑尾炎,疼得满头大汗,警灯在雨幕中撕开血色裂缝,老周握着方向盘的手稳如磐石,后视镜里映出年轻罪犯扭曲的面孔,他忽然想起自己儿子也曾因打架进过少管所。“忍一忍就到了。”他打破沉默,声音混着雨刷器的规律摆动,竟让车厢内的躁动渐渐平息,手术室门外等待时,老周默默递上热毛巾的动作,让陪同的管教都愣住了。
探监日总是最拥挤的时候,家属们攥着皱巴巴的食品袋涌向接见室,而老周要在停车场维持秩序,有次遇到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,颤巍巍捧着自制腊肉非要塞进驾驶室。“给孩子补补身子。”她浑浊的眼里蓄满泪水,按规定不能收受物品,可看着老人枯枝般的手指,老周悄悄把自己的饭盒塞给对方:“我这儿有新的,您带回去吃。”转身时,他摸出兜里的润喉糖放在登记台上,那是给值班干警准备的小心意。
真正考验人性的是那次死刑执行前的深夜转运,年轻的死囚突然精神崩溃,用头疯狂撞击车窗玻璃,警报声骤然响起,整个车队陷入紧张状态,老周猛地踩下刹车,打开车内监控对讲机:“给他戴副手铐吧。”这个违背常规的建议让随行法警诧异不已,当冰凉的金属环扣住颤抖的手腕时,奇迹发生了——犯人逐渐停止挣扎,目光第一次聚焦在某个具体物件上:那是老周特意留在副驾座上的《圣经》,书页间夹着朵干枯的野菊花。
每年春节前的大扫除日,老周都会主动申请清洗囚车内饰,喷枪的水柱冲刷着座椅缝隙里的烟蒂和碎屑,泡沫清洁剂泛起层层浊浪,同事们笑他多此一举,毕竟明天又要沾染新的痕迹,但他坚持认为,保持车辆整洁是对生命的尊重,就像狱警们总要剃净胡须才能上岗那样庄重,有次清理出半张泛黄的照片残片,拼凑后竟是某个犯人幼年时的全家福,他小心收进铁柜底层收藏。
最难忘的是那个冬至清晨,新入狱的大学生王浩拒绝进食,蜷缩在角落喃喃自语,老周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时,发现年轻人正在用牙刷柄刻字——不是常见的仇恨标语,而是母亲的名字,蒸汽模糊了眼镜片,也晕染开记忆深处的味道。“我家也包三鲜馅的。”他说着掰开筷子,露出缺了角的门牙,那天之后,王浩开始按时吃药、参加劳动改造,直到减刑出狱那天,特意跑来跟老周道别:“您的车开得很稳。”
二十年光阴流转,监狱大门开了又合,送走一批批刑满释放人员,有人开着豪车回来感谢当年的关照,也有人寄来皱巴巴的信纸诉说生活的艰辛,老周始终守着那辆老旧的囚车,就像守护着某种隐秘的承诺,退休前夕整理储物箱时,他翻出厚厚一沓明信片,每张背面都印着不同城市的地标建筑,内容却惊人相似:“谢谢您载我走过那段黑暗的路。”
如今每当夕阳西下,人们仍能看到那辆熟悉的银灰色面包车缓缓驶出监狱大门,新来的司机小陈总爱问:“您真的不觉得压抑吗?”老周望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高墙,嘴角浮起淡淡的笑意:“车轮滚滚向前,总有人需要被安稳地带往某个方向。”在他心中,驾驶座早已超越职业范畴,成为丈量人性深度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hk858.cn/posta/1002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